在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科,李慧敬医生几乎每天都会遇到忧心忡忡的家长:“孩子抱着手机不撒手,饭也不吃,学也不上,这可怎么办?”这样的场景,已成为当下无数家庭的真实写照。
“网”深几许?数据揭示严峻现实
李慧敬医生在聊城广播电台《对话大医生》栏目中援引数据指出:中国大陆13~18岁青少年网络成瘾检出率已达10.8%,远高于英国(1.83%)、意大利(5.4%)等地区。“孩子一旦陷入‘失控刷屏、停网焦躁、牺牲睡眠社交’的状态,就可能滑向成瘾深渊。”
“瘾”从何来?家庭关系是重要信号灯
李医生剖析成因时强调,家庭环境是核心因素:“许多孩子沉迷网络,实则是逃避家庭冲突或情感忽视。当父母指责孩子‘网瘾’时,更需警惕背后是否藏着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
如何破局?聊城专家开出“疗愈处方”
1.家庭:做“同盟军”而非“监督员”
用“风筝野餐”替代“唠叨禁令”:放下手机陪孩子户外运动、亲子阅读,用真实体验替代虚拟奖赏。
建立“家庭网络公约”:全家人共同协商上网时段(如作业后1小时),父母带头遵守。
读懂孩子“求救信号”:当孩子昼夜颠倒打游戏,先别指责,尝试沟通:“最近遇到什么困难了吗?”
2.学校:让心理课成为“必修课”
3.社会:织密青少年“防护网”
社区可组织家庭网络素养讲座,政府需严控不良游戏推送,打造“干净”网络空间。
展开全文
聊城行动:疗“网伤”,需社会同心
目前,聊城四院已开通青少年心理援助热线,暑期举办“亲子沟通工作坊”。李慧敬医生强调:“戒瘾非一日之功,但就像杭州、北京的实践所证明——当家庭学会倾听、学校提供支持、社会营造清朗环境,孩子就能从‘屏幕困局’中挣脱,重拾真实世界的阳光。”
网瘾自测小贴士(家长参考)
若孩子符合以下3条,需及时干预:
✓ 停止上网就烦躁失眠
✓ 为上网撒谎逃学、荒废功课
✓ 明知有害仍无法控制时长
✓ 因上网放弃兴趣爱好
✓ 把网络当作逃避现实唯一出口
网络时代不可逆,但我们可以让孩子不被“网”住——这需要每个家庭温柔坚定的陪伴,更需要整座城市伸出温暖的手。
作者
任喜荣
责任编辑
秦 潞
审核
李慧敬 任喜荣
每天一推
李慧敬
李慧敬:精神科主治医师,精神病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是从事精神科常见病的诊疗活动,如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焦虑症、神经症、睡眠障碍等以及儿童青少年的情绪障碍。
(单击图片可查看大图)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