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音位的角度出发,对现代汉语诸方言和宋、元以来的近古汉语,可将一个汉字的字音分成五个音位[7]。刘复把一个字音比喻成一种生物,按发音的先后顺序将这五个音位命名为:头、颈、腹、尾、神。将其翻译成现代音韵学习惯的说法就是:声母(头)、介音或韵头(颈)、韵腹(腹)、韵尾(尾)和声调(神)。
汉语音节构成中的五个音位,只有韵腹和声调是必需的,其他音位可有可无。也就是说:
有的汉字的字音可以没有声母,如北京话的“弯”字,介音为-u-,韵腹为-a-,韵尾为-n,声调为阴平,没有声母。对没有声母的字音有时候也说成带零声母;
有的汉字的字音没有介音,如梅州话的“塔”字,声母为 tʰ-,韵腹为-a-,韵尾为-p,声调为入声,对有四呼的方言来说,无介音的字属于开口呼。
有的汉字的字音没有韵尾,如上海话的“回”字,声母为 ɦ-,介音为-u-,韵腹为-e,声调为阳平。
有的汉字的字音韵腹和韵尾融为一体,如南京话的阳声字“混”,声母为 x-,介音为-u-,韵腹和古鼻音韵尾合并为鼻化元音-ə̃,声调为去声。
并不是所有汉语方言的字音结构都完整地包含了“声、介、腹、尾、调”五个构成部分[8],比如粤语的音节结构中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介音”,其“开”“合”两呼是用不同的声母来区分的,而不是靠介音[9]。又如,朝鲜语的汉字发音也可以被看成是一种汉语的方言音,但现代朝鲜语是没有声调的。另外,有的方言的音节结构要比这个五位的模式复杂,如福州话的“卓”字读如[tauk],韵腹为-a-,韵尾却是由/u/、/k/两个音位构成的。
汉语音节结构示例(IPA注音)
方言
例字
声母
介音
韵腹
韵尾
声调
北京话
装
ʈʂ
u
a
ŋ
阴平
梅州话
爵
ts
i
ɔ
k
入声
广府话
国
kw
-
ɔ
k
阴入
上海话
脚
tɕ
i
a
ʔ
入声
南京话
混
x
u
ə̃
去声
朝鲜语
决
k
i
ə
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