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一度的世界杯即将举行,国际足联二百多个成员国当中,仅有32支球队可以亮相决赛,总有一些球队能够长期亮相,也有一些球队犹如一刹那光辉般,有幸地出席一两届决赛⋯⋯
印尼(1938)
大家对印尼刻板印象不外乎外佣、印尼虾片和营多捞面,对它的足球所知甚少,其实它是首个亚洲国家出席决赛,在外围赛中,亚洲唯一的名额由印尼和日本争夺,但日本弃权,印尼最终自动出线。由于当时国家仍被荷兰殖民统治,故此以荷属东印度群岛名义出战,并穿上代表荷兰的橙色球衣。他们第一场世界杯比赛就不幸遇上匈牙利这支东欧劲旅,结果惨吞六球光蛋。当时赛制采取单场淘汰制,结果印尼一场比赛后就打道回府,也创造出一个不太光彩的纪录,成为决赛史上参与最少比赛的国家。
东德&刚果(1974)
德国统一前,东德及西德都分别组成国家队参赛。其中西德为决赛常客,甚至赢过冠军;相反东德论成绩就黯然失色,一直被比下去,从未亮相过欧国杯,只在1974年出席过唯一一次国际大赛,就是参与一道墙壁之隔所举行的世界杯。无独有偶,「两兄弟」被抽在同一组,尽管在小组赛,东德以1:0赢得那场「内讧」,但两队仍能携手出线至第二轮轮小组赛。然而去到第二轮比赛,「两兄弟」则命运各异,东德不幸与巴西、阿根廷、荷兰陷进死亡之组,最终三战一和二负,与阿根廷同得一分,以较佳得失球差排第三出局。东德整个国家,由分裂出来到统一,只参与过六场世界杯赛事。
另一边的西德则艳压群雄,决赛更以二比一反胜荷兰,以东道主身份再度捧杯。(大力神杯从该届开始使用)
若说「扎伊尔」,大家则较为陌生,其实「扎伊尔」是非洲刚果在1997年前使用的国名,当时国家受著名独裁者蒙博托统治,而「扎伊尔」在葡语解作「一条一条吞噬所有河流的河」。扎伊尔在同届世界杯,作国家到现时为止唯一一次亮相。非洲在该届赛事只分到一个席位,由二十四国家撕杀争夺,经三轮淘汏赛和一轮小组赛后,扎伊尔过五关斩六将,成功出线。
决赛的首轮分组赛中,扎伊尔与巴西、南斯拉夫、苏格兰同组,但实力与他们有太大差距,三战全败,失十四球零进球,零分收尾出局,南斯拉夫更送了九只光蛋给扎伊尔。
巧合的是,小组赛的对手只能从扎伊尔取得三分,其余两场都和局收场,三组同分,最终要计算得失球差。正如上述提及,南斯拉夫在扎伊尔手上取得九个得球,已占进先机出席﹔巴西三战进三球零失球,苏格兰虽然进三球,但与南斯拉夫的对碰中,失了唯一一球,最终前者仅靠一个得失球之差,惊险出线。
科威特(1982)
如果问大家对科威特的印象,可能想起石油、战争,及在《赌神》中那个要回家乡和萨达姆拼命的科威特人。然而在波斯湾战争爆发前的1982年,他们能够出线在西班牙举办的世界杯。该届的外围赛,是最后一次把亚洲与大洋洲合并为一赛区,二十个国家争夺两个出线席位,最终由新西兰连同科威特拥手出线(新西兰更是在附加赛击败中国,取得最后一张进场券)。
科威特在首圈分组赛,与英格兰、法国和捷克斯洛伐克同处第四组。尽管首轮比赛与捷克斯洛伐克赛和一比一,但之后两轮都宣告落败,最终三场仅得一分收尾出局。其中与法国的比赛中,完场前法国靠阿兰·吉雷瑟(Alain Giresse)再进一球,分数板的比数应显示出法国以四比一击败科威特,但一名科威特王室成员随即走进场内,向裁判投诉,表示科威特球员误将场外哨子声,当成裁判已呜笛完场,要求裁判判进球无效,为免场内局面进一步恶化,妥协判进球无效,但最后法国仍靠波利(Maxime Bossis)射进一球,仍以四比一胜出。后来经国际足总调查,判该进球有效,同时罚主裁判终生不可再执法,及罚款该王室成员一万美元。这场比赛也促成国际足联修例,任何人士不得进进场内,以免与裁判争论而影响判决。
至此科威特在国际赛上浮浮沉沉,实力大不如前,最近数届亚洲杯也分组赛出局,更不用说世界杯外围赛的表现。
加拿大(1986)
以冰球闻名的加拿大,国民对足球的兴趣不大,所以足球的发展落后,但球队仍在1986年出席过队史上唯一一次世界杯。当时中北美洲共得两个决赛席位,主办国墨西哥已分得一个,余下一个席位则通过中北美及加勒比冠军联赛产生,由17个属会足协争夺,加拿大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加拿大在决赛中身处C组,与苏联、法国、匈牙利同组。有趣的是,球队的二十二人阵容当中,其中七人是来自美国的室内足球球队。说回比赛本身,本身实力与列强差距太大,尽管加拿大以防守为先,但三场比赛仍全数落败,共失五球,而且一球不进,成为「四零部队」。
古巴(1938)
大家通常通过旅游节目去了解古巴这个国家,节目内经常指出古巴的风貌仍停留在五、六十年代导弹危机之前。若论古巴最辉煌的国际大赛成就,则停留在更远古的三十年代,因为国家队能在1938年,出席当年的世界杯,成为至今唯一一次。
当时美洲分成两组,各争夺两个席位,巴西和阿根廷一组;而古巴则和哥斯达黎加、美国、荷属圭亚那(现称苏里南)、墨西哥、萨尔瓦多一组。然而,同组其他对手全部都选择弃权,古巴自动取得前往法国的船票。(当届世界杯在法国举行,球队未必能承受舟车劳顿,花费庞大人力物力跨越一个大洋去比赛,即是早期世界杯的通病,当时也受战争的阴霾影响,令许多国家只好弃权作罢)
古巴首圈面对罗马尼亚,法定时间连同加时,古巴在两度领先的情况下,竟踢成三比三收场,当时赛制未有互射十二码的概念,于是在数天后重赛,而重赛则反胜对手,以二比一胜出,成功晋身第二轮淘汰赛(八强)。八强的对手是另一支欧洲球队瑞典,球队在重赛三日后,即面对另一场比赛,比起对手有近一星期备战,体力的消耗成为胜负关键,最终古巴被瑞典大炒八球,两名瑞典球员更一同上演帽子戏法,古巴最终遗憾出局,但也是加勒比海国家历来最佳成绩,至今仍未有其他国家能达到同样成绩。
海地(1974)
因英国乐施会在海地爆出性丑闻,令这个加勒比海小国再次成为国际焦点。海地曾在1974年出席过一次世界杯,也是至今唯一一次。当时中北美洲的进场劵由前一年举行中北美及加勒比冠军联赛中产生,而海地则力压墨西哥、特立尼达、洪都拉斯取得这张券。(该杯赛为美洲金杯前身,上回提及的加拿大,也是通过此项比赛,取得决赛的席位)
海地与阿根廷、意大利、波兰同处第四组,尽管球队三战全败,零分收尾出局,并不代表他们在世杯史书中留下空白的一页。大部分球员都是第一次离乡别井参赛,思乡心切严重影响他们比赛心态;另外和意大利比赛中,尽管海地被对手以三比一反胜,但赛果并不重要,因为中场球员埃恩斯特·吉恩-约瑟夫赛后药检中,呈阳性反应,即时引起一场牵然大波,成为世杯史上首名球员服食禁药参赛。尽管他表示这些药物只是用来治疗自己哮喘病,但海地对事件仍为之震怒,盛传海地官员曾在训练中心体罚埃恩斯特·吉恩-约瑟夫,然后随即将他送回海地。此事件影响其他球员的士气,成为落败另一原因。
牙买加(1998)
向来盛产田径飞人的国家,一直战至最后一轮小组赛,历经二十场外围赛,终与美国、墨西哥,一同取得中北美洲仅有的三个席位。
牙买加抽中与同样首度亮相的日本和克罗地亚、阿根廷同处H组。首场面对着克罗地亚,力战下仍以一比三落败。(中场罗比·埃亚莱为牙买加攻进首个世界杯进球)第二轮决战阿根廷,在上半场末段,中场包维两黄一红被逐,令原本只失一球的牙买加,随即兵败如山倒,下半场再失四球,其中「战神」巴蒂斯图塔包办其中三球,最终惨吞五只光蛋,提早宣布出局。最后一场面对日本,两队都已确定出局,该场比赛都是为面子而战,终以二比一力克对手,历史上成功打开世界杯胜利之门,牙买加三战一胜两负,第三名遗憾出局。(另一边的日本,则要静待四年,那道胜利之门才为他们打开)
特立尼达(2006)
当年有线电视称为「特立尼达和多巴哥」,这个加勒比海小国战至最后的跨洲附加赛,两回合计以二比一击败巴林,取得最后一张前往德国的「机票」 。在决赛中,特立尼达与英格兰、瑞典、巴拉圭同处B组,当时特立尼达阵中大部分都是外流的球员,当中名气最响当当的就是曼联「黑双煞」之一的约基,以队长身份领军,职业生涯晚期,终于尝到参与世界杯的滋味。
首场面对着瑞典,尽管全场挨打,加上少一人,仍能打成平手,并且不失一球,爆出当届其中一个大冷门,国家首场世界杯比赛,就成功取得「历史性第一分」。第二场遇上英格兰,三狮军团全场狂攻,二十多脚射门,技术欠缺,未能考验到特立尼达,甚至创造出一些反击机会,直至八十三分钟,特立尼达终失守,贝克汉姆使出招牌七旋斩,克劳奇力压中场顶进。补时阶段,谢拉特的世界波为英军锁定十六强席位。最后一场和巴拉圭的分组赛,剧情跟之前一样,依旧是对手主导形势,特立尼达靠反击攻门,但欠缺威胁,又是以两球落败予对手,其中一球更是由中场辛祖顶进的乌龙球。(同时成为首名特立尼达球员在世界杯进球)
三场比赛之后,特立尼达收尾出局,对国家来说上了宝贵的一课,也告诉球迷一个道理,这个世界总有一队是「难啃」的鱼腩部队。
这九个国家大多都是大家所熟悉的名字,若放到世界杯层面,却相对地陌生,尽管这些国家只出现过一届世界杯,但他们足球水平都有不同的转变,但仍有一线机会再度亮相这个大舞台,只需花时间慢慢静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