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如此浓烈的大雾,伦敦机场不得不取消了所有的航班。马路上的汽车如蜗牛般爬行,即使开着车头灯,也看不清稍远一点的马路情况,只好一点一点地往前蹭。即使如此,仍不时地发生交通事故。
幸好所有汽车的速度都很低,没有造成严重损伤,只是加剧了道路的拥堵。伦敦的大街小巷都排满了汽车长龙,心急如焚的司机们虽然拼命按喇叭,长龙却丝毫不见松动。
这天是星期六,晚上的萨德勒威尔斯剧场,正在上演莎士比亚的名剧《茶花女》。演着演着,不知是谁中途退场,打开剧场大门却没有及时关上,浓雾趁机钻了进来。很快话剧变成了广播剧,观众们只听得见熟悉的台词,却看不出演员的身影,浓雾把舞台包裹得严严实实。
没一会儿,那些流芳百世的台词也没人继续念下去,只剩下演员和观众们持续不断的咳嗽声。剧场方面只得中断演出,让大家赶紧逃离。这还不是雾霾最厉害的地方,泰晤士河边有些居民说,走路时看不见自己的脚,就像在黑夜里摸索一样。
如果仅仅只是雾还不要紧,因为雾是由水汽形成的,真正可怕的是霾,这些燃煤产生的颗粒和灰烬,悬浮在空气中,会对人的呼吸道产生刺激,引发病变。1952年的伦敦大雾就是这种污染极其严重的雾霾,空气中一直弥漫着类似于臭鸡蛋的刺鼻焦味。
据统计,这场雾霾持续了四天,期间至少有4000人直接死于心肺疾病。此后的两个月内,又有8000人陆续死于各种呼吸道疾病,使总的死亡数超过12000人。这还只是保守的估计,限于当时的统计手段,真正的死亡数字恐怕永远也弄不清了。
经过调查,造成如此严重伤亡事故的原因,是伦敦正处于冬季取暖期,大量燃烧煤炭,而导致了有害的空气悬浮物极度超标,与水汽混合后,形成了有毒的雾霾。
自从17世纪的工业革命以来,伦敦周围兴建了许多工厂,都以煤炭为主要燃料。再加上冬季取暖,每年都将产生浓重的有毒雾霾。以前监测和医疗手段落后,对雾霾的毒害认识不深,伦敦人反而以雾霾为荣,认为这是先进工业的象征,是英国称霸全球的基础。
二战后,尤其是1952年这场雾霾后,伦敦人终于意识不治理不行了,开始大力推进环保立法,改善空气质量。经过三十年的努力,1980年后,伦敦基本上告别雾都称号,很少能见到雾了。
中国在这方面也走过一段弯路,但很快纠正了过来,如今提倡青山绿山就是金山银山,空气质量也得到很大的提升。1952年伦敦大雾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避免我们重蹈空气污染的覆辙。
火力发电厂等燃煤企业,烟气排放的环保工作都抓得很紧,已经看不到冒着黑烟的大烟囱。有人担心那些冒着白烟的大筒子也有污染,这是完全不必要的,因为白烟只是水蒸汽而已,不含任何有毒成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