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伊涅斯塔世界杯> 建筑师隈研吾记忆中的东京Sony大楼

建筑师隈研吾记忆中的东京Sony大楼

2025-10-10 09:58:34

在M+于Sony大楼拆卸前获赠其部件的同时,M+故事邀请了著名日本建筑师忆述有关东京Sony大楼的点滴

东京Sony大楼于1966年落成,由日本建筑师芦原义信(1918年─2003年)设计。为了2020东京奥运,东京地标建筑Sony大楼即将拆卸,并改建成公园,成为Ginza Sony Park Project(银座Sony公园计划)的一部分。 故此,M+的策展人最近积极行动,并在索尼大楼清拆前收藏其部件。 全赖索尼公司慷慨捐赠,M+得以在短时间内收藏了该大楼的多部件,包括外墙的铝制百叶窗、原有的一些六角形天花板组件,以及大楼中央位置的大理石芯柱。Sony大楼位于银座的中心地带,在过去五十年,一直是日本二战后经济复苏并快速增长的象征。为了思考这座建筑传承了哪些传统,在今期的M+故事,我们邀请到芦原义信的学生、著名日本建筑师隈研吾来分享他对这座建筑的回忆。

隈研吾:丹下健三(1913年–2005年)大概是日本战后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师。 他为1964年东京夏季奥运会设计的国立代代木竞技场,象征着日本战后的工业化与经济腾飞。 对于当时只有十岁的我来说,这座建筑有着无法抗拒的吸引力,更启发了我开始钻研建筑学。

一部分大楼外墙的铝制百叶窗正被拆卸,© Ginza Sony Park Project

但实际上,当时我更常造访出自芦原义信手笔的Sony大楼。 这座比国立代代木竞技场晚两年落成的建筑,不但更有趣味,而且我在无意间从中学到了很多。

举例说,大楼的螺旋式楼层恍如地面向上延伸,两者产生极为有趣的关系。 当时美国的现代主义建筑师,如马歇尔‧布鲁耶(Marcel Breuer),亦有使用结构紧密的分层来建立螺旋动线,但芦原先生在建造Sony大楼时,还额外加入带有日式街道特色的人性化设计。

Sony大楼外墙上的铝制百叶窗,© Ginza Sony Park Project

大楼外墙用上优雅的铝制百叶窗,不但表现芦原先生的独特风格,更与丹下健三强而有力的混凝土结构形成强烈对比。 在这设计上,芦原先生亦糅合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概念──柯比意式混凝土遮阳板的厚重,及和式木窗橽的轻盈。 百叶窗的角度同样经过精密计算,确保其切面让阳光充分透进大楼。 这是我在大学时期从芦原先生身上学到的。

M+杂志 与贝礼中浅谈贝聿铭设计的中银大厦 2017年12月5日 / 陈伯康、贝礼中 M+ 设计及建筑主策展人陈伯康与贝聿铭之子贝礼中浅谈设计香港地标中银大厦的经验。

7分钟:

设计及建筑 / 文章 行走、插接和漂浮:亚洲中的Archigram城市 2020年10月19日 / 李涵、胡妍 北京绘造社解说他们如何以Archigram的创作实践及其他亚洲建筑项目为灵感,创作了三张海报。

17分钟:

设计及建筑 / 文章 今天回想起来,丹下健三的建筑体现了「工业化社会时期坚强刚毅的日本」,我们现今身处的则是「后工业化社会时期温文尔雅的日本」,而芦原先生的建筑则是两者之间过渡的桥梁。 因此,多亏芦原先生,当代日本建筑才得以迈进今天的新境界,这样说当不为过。

或许当时仍时小学生的我,也是受到芦原先生富有当代气息的建筑所吸引,才会经常流连银座的Sony大楼,在那里的「Do Re Mi」音乐阶梯[1]游玩。

位于银座的Sony大楼,© Ginza Sony Park Project

此文章原于「M+ 故事」发布。此简体版本由机器转换自繁体版本。

隈研吾,日本建筑师,是东京大学建筑学系的教授。其建筑作品包括东京三得利美术馆及根津美术馆、北京近郊的竹屋,以及即将为2020年东京奥运会而建的新国立竞技场。

百姓网、58同城与赶集网:功能与服务对比分析

吉卜力估值18亿元易主背后:动画公司并购再度升温

最新发表 newmodule
友情链接 newmodule